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激发农文旅融合新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议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一方面,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乡村居民生活,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开展“村晚”“村超”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村节庆和文娱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精心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将“送文化”与“育人才”相结合,面向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文艺团队开展重点培训,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米乐m6登录入口繁荣文化中当主角、唱大戏。另一方面,抓住“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进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改善游客的体验内容和体验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加强乡村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便捷化、智能化。
二是保护人文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一方面,切实加强对优秀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保留和修葺具有地域典型性和观赏性的老屋、古建筑,协同推进自然环境保护与文物遗址保护米乐m6登录入口,努力实现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生态、文化支撑。另一方面,立足自然生态禀赋,促进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延长生态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做到“生态、生产、生活”一体统筹、一体规划,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推进乡村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以“居、游、养、娱”为重点,将生态资源、生态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生态产业发展。
三是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丰富游客旅游体验。一方面,加强文化和科技嫁接,大力开发乡土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体验、乡村研学、实景演艺、农耕参与等乡村旅游业态,实现乡村文化的主客共享。同时,活化和提升传统手工技艺,大力培育乡村能工巧匠,将乡土手艺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产品。通过传统手工艺产品烙下文化印记,培育文化韵味米乐m6登录入口,形成品牌价值,拓展乡村产品价值空间,让产业效益与乡土文化相得益彰。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将乡土传说故事、音乐戏曲、仪式风俗等加以保存记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传承和利用乡土文化,通过餐馆、饭店、商场、社区公园等空间进行展览展示;围绕传统耕作、手工艺、食品制作等娱乐活动开发体验式项目,将传说故事、音乐戏曲等嵌入到更多的旅游活动项目中,为游客提供互动感强的文化体验。
四是融合现代潮流元素。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一方面,持续推动文化下乡活动,支持和鼓励更多专业人士对乡土优秀文化进行艺术化再造和时尚化表达,提升乡村居民的审美情趣,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大力提升农业农村的科技应用水平,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提供、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米乐m6登录入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物产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充分利用好乡村传统民俗、邻里亲情等文化资源,开发更符合现代旅游消费者休闲度假、沉浸体验、旅居康养等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服务,引导新消费、扩大新市场,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转型升级。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米乐m6登录入口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