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打造出有品质的经济报道?人民日报社田俊荣结合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近年来的实践,认为要通过看天气、接地气、扬锐气、富人气体现报道的权威性、实证性、针对性和可读性。
在中央政策和习讲话中,蕴藏着很多关于经济的新思想、新论断,如果能对其作出科学、有力的阐发,无疑能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舆论引领作用。事实上,主流媒体是吃政策饭的,政策、讲话往往是高品质选题的“富矿”。
唱响中央新论断。2014年5月初,习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可当时见报的只有短短一句话:“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事实上,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应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阐发。
权威访谈发强音。要多和中央有关部门、权威高层人士合作,推出权威访谈,准确系统地传递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灵敏度,就是记者或通过对形势的准确研判,争取做到能预见政策发布,从而早做准备。
尺度,就是把握好导向,拿捏好分寸。例如,不能把五中全会公报简单地理解为“放开二胎”,把《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
紧跟形势稳预期。预期管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为此米乐m6,我们应当关注经济形势,多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报道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不妨在以下“四点”上下功夫:
要减少面上的一般性、应景性综述,鼓励编辑记者深入地方、企业等基层,就有关政策、问题展开扎实的调查研究,挖掘第一手材料、提出有见地看法,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这种调查报道往往领导要看、干部想看、群众爱看。如果说坚实的大地能给巨人安泰以力量,那么坚实的大地同样能给我们的经济报道以力量。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接上地气、搞好调研应当是经济报道尤须强调的一个努力方向。
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针对这一中央关注、企业关心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派人前往浙江省杭州、嘉兴和河南省郑州、洛阳,对53家企业的成本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撰写了6篇共1.3万字的内参,刊发多篇调查报道,引起上下高度关注,有力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
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经济报道,除了重视宏观、关注民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研究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大家关注又急待解决的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研究问题,抓问题,报道才有针对性,才有深度,才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贴近”才能贴得上去,服务大局才能服务到位。抓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抓六大问题:
《华尔街日报》有一句写作箴言:“1000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描写一个人的死亡过程却是一场悲剧。”
时下,一些经济报道往往道理多、数字多,故事少、细节少,应当让经济报道具象化、通俗化米乐m6、与百姓生活和兴趣相关化。人民日报在实践中,一般采用两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