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实习是2001年,在《中国环境报》驻河北记者站米乐m6登录入口。这篇名为《严查行动进深山》的首发稿,就是那年的8月18日见报的。
当时是大二和大三之间的暑假。石家庄的热,每天起步就是42度,“三大火炉”都得让路。在空调屋里待着多好,但不行,要跟随环保执法部门去深山查处违法企业。
当时刚20岁,懵懵懂懂的,上学学的也不是新闻,所以实习一个多月了,一篇稿子也没见报。站长这次带我去,事后回想起来,应该是觉得这是能帮我出稿子的机会。
河北抓环保,绝不是说前些年雾霾严重时才发力,20多年前就力度很大了。我们几辆车往西开,一直开进太行山。行到山穷处,舍车步行,时隔这么多年,依然还能记得在树丛中穿行时的燥热,衣服黏在身上的不适。
回来后写稿子,当时真是写,虽然站里有电脑,但是几个记者合用一台,我就还是用写的。当时写完稿子,交上去,过了几天,见报了。见报稿跟我写的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后来也带过一些实习生。有同学说,老师改完稿子之后,除了名字是我的,其他就没剩啥了。这时我就会举我实习时候的这个例子,通过这篇首发稿让我学到了三点。
首先,有现场体验肯定是必须的,作为一名记者,不到现场不写稿,应该是一条准则。但是,作为年轻人,跑到现场不难,难的是到现场写什么。有闻必录肯定不行,去之前必须知道要去干啥,也就是说要有策划意识。我跟着执法部门去查违法企业,但去之前得明白这次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采取的,得了解违法企业的特点,不能像个没头苍蝇似的,跑一趟下来光记着热了。体验式报道,体验很重要,但只是蛋糕上的奶油,关键还在蛋糕坯上。
其次,采访回来提笔就写,也不想想之前写的稿子为啥发不了,这次该怎么写都不清楚就写,能写出什么好稿子?所以说,得勤请教着点儿老师。那时脸皮薄,用现在的话是有“社交恐惧症”,出去采访张不开嘴米乐m6登录入口,不敢问人。回到记者站,不敢问老师写作技巧,不敢和老师说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些都是做记者的大忌。脸皮厚这个词不是好词,但是当记者如果不脸皮厚,怎么能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得练。后来学的专业是钻故纸堆,跟死人打交道,倒是符合我的性格,但是阴错阳差去了新闻行业,就逼着自己去跟生人打交道。一开始跟采访对象联系,说话都结巴,后来发现就算结巴,就是露怯,其实只要坚持说下去,也能把采访进行下去,采访对象也不会在意走近自己采访自己的人是不是结巴,人家在意是你不去靠近,所以就没必要自己给自己设限。
第三,我实习两个月,就见报了这一篇,哪儿像现在,我们部门的实习生,一般三个月下来能见报十多篇。我明白米乐m6登录入口,这是站长的好心。所以后来我对实习生就特别好,能帮就帮,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新闻采编业务主要是实际操作,传帮带的作用很大。就像工厂里师傅带徒弟,咱不能误人子弟。
这三条算是我第一次实习的几点感受,这篇首发稿对于我的职业生涯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