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近期,人民日报评论积极探索实践“改文风”,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力作调整说理姿态,创新评论语态,丰富传播形态,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实现入脑入心的同时稳妥有效引导舆论,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人民日报评论的新优势,也为全面加强“改文风”提供了有益启示。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推出多篇重磅评论,以微视角撬动大主题,进而让论述更聚焦、更深入、更务实,这一点通过对两篇任平文章的对照分析即可一探究竟:4月15日和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分别刊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和《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面对高质量发展、中国产能这类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命题,传统的重磅政论,往往采用“俯瞰”视角,自上而下观照,力求全面系统。但“文似看山不喜平”,面面俱到的论述方式,容易造成行文平坦无奇,流于宏大而空泛,缺乏“主峰”难成奇崛。
这两篇任平文章转变观察姿态,变“俯瞰”为“透视”。“新能源汽车”一文,从2012年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汽车零售额的两组数据对比切入,循着新时代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深入学习领会习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文章由发展而论创新,由创新而论改革,逐步深挖发展动因,最终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壮大归因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把握住了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1995年,我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名为‘远望号’……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然驶向更远处,写照着一个文明古国新的传奇。”结尾处,又将目光落回新能源汽车这个小切口,论述视角的转换,使阐释既能发散扩张,又能聚拢回收,增加了观点表达的张力。“一元钱打火机”一文米乐m6登录入口,则紧扣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关注焦点,评析湖南邵东因地制宜发展打火机产业的典型故事,从“1元钱打火机,20年不涨价”这一典型案例中窥见中国产能的奥秘,透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文章在陈情中说理,每一部分都采用由点及面的论证模式,在充分挖掘展现个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观点链条,最终将目光落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和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方位,有力回击了“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荒谬论调。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不少重磅评论都采用“从……看……”的谋篇“公式”。如,金社平文章《如何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从“一季报”看“5%左右”的“稳”与“进”》,都是透过数据之“形”,读懂发展之“势”,从小数据中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种见微知著的评论思路米乐m6登录入口,顺应了由浅入深的阅读习惯,推动评论文风耳目一新,也折射出主流媒体政论的一种表达新趋势,即不再一味追求以气势和文采取胜的“雄文”,而是坚持效果导向,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受众认知、凝聚社会共识为目的,其背后隐含着传播理念的迭代和评论思维的革新,体现着对评论传播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评论的观点框架离不开事实性论据的有力支撑,扎实的叙事不仅可以充分印证观点,也能提高评论的可读性。近期,人民日报注重在评论中提升叙事比重,涌现出不少善讲故事的佳作。
8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开设“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专栏,评论部编辑记者走进拱北海关、张江科学城、雄安新区、海南洋浦港等一线现场,以本报评论员的视角,在深入采访调研中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万千气象。栏目以“一线见闻+现场评论”的形式推出,“一线字左右,凝练轻快,运用新闻跳笔突出现场感、节奏感;“现场评论”部分由现场采访触发观点表达,进而跳出现场看改革发展大势。编辑记者身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场景,边抓活鱼边思考,酣畅书写所见、所感、所思。这些通过实地采访而自然生发的观点,深深扎根于大地,使立论更扎实,论据更鲜活。栏目整体既有灵动画面、传神细节,又有思想阐释、深度解读,实现了报道和评论两种体裁优势的兼容。
在叙事上大胆用笔、着以浓墨,构成了任平文章《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的鲜明特色。评论员行走湖南邵东,深入企业和车间观摩生产流程,与企业家交流交心,循着打火机产业链一路探寻,在生产管理一线找答案。每部分先述后论,一半左右的篇幅以叙述为主,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凝练观点,展现出行进式报道的节奏感、体验式报道的现场感,又不失评论应有的思想性。这种将深度报道笔法融入观点表达的书写方式,以故事印证思想,打破了用观点证明观点的局限,增强了观点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这些来自一线的评论作品,由叙事驱动观点表达,以观点牵引叙事铺陈,通过述与论的“动能转换”,在新闻叙事和观点构建之间寻求平衡。同时,“现场评论”等栏目广泛吸纳一线记者参与评论写作,也鼓励评论员深入现场采访,通过记者和评论员角色、视角的互换,让评论思维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创新评论语态和传播形态,在可视化传播上展开新探索。新媒体评论栏目“人民评说”,截至9月1日,已推出62期。从“City不City”“禁止蕉绿”等网络用语,到老年人网购沉迷、“村奥会”等社会话题,都被纳入评论视野,以300-500字篇幅的文本、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长,精准关注舆论热点。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合适的选题还会向版面“倒灌”,改造成“来论”栏目的内容。
8月,人民日报推出新媒体评论新品牌“任新平”。作为人民日报在新媒体平台的重磅评论,任新平继承了任仲平和任平文章以深度见长的风格,但整体篇幅和段落更为短小精悍,“新”在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新生代读者的阅读兴趣。目前推出的两期分别关注“饭圈”现象和“00后”成长,话题具有明显的年轻态趋势,形式上图文并茂,提高了表达效率,丰富了评论生态。
“评论君开讲”栏目目前已推出17期,评论员从版面走向镜头,各展所长。《奥运会上的他们,同样值得热搜》关注巴黎奥运会上没有赢得奖牌的运动员,讲述他们默默无闻勇攀高峰的拼搏故事和体育精神。选题把握冷与热的关系,在巴黎奥运这个热点话题中找寻冷门角度,可谓独辟蹊径。出镜评论员采用快板评说形式,评论语言顺口顺耳,入脑入心。《上班累了?云上黄山!》一期中,人民日报评论员连线在黄山现场的安徽日报评论员,在饶有趣味的一问一答中,共同探讨保护和发展、人文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轻松对话中逐步深挖主题,“深度评论+现场画面”的呈现形态,让4分钟的评论视频不显冗长,兼具观点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村里,看见“不被看见”的他们》来自评论员的深度驻村观察,评论员走进乡村医院、企业、公路、田间,展开一期体验式、蹲点式评论。结尾处,评论员以第一人称的评论语言,面对镜头将驻村的真实感受娓娓道来,在提倡“共情传播”的时代拉满“情绪价值”,以真情打动人心。